1971年个人配资安全吗,西方国家的侦察机拍到了一张大连造船厂厂区的模糊照片。 照片显示,有一艘长100多米的大型舰艇正停泊在码头。“北约”于是判定,中国自行建造的第一艘驱逐舰已经下水。他们按照以往的命名规则,用首次发现该舰的地点将其命名为“旅大级”。 051首舰济南号 “北约”虽然发现了中国新驱逐舰,但并不清楚它的性能,更不知道这艘驱逐舰虽然已经正式交付海军,但实际上连雷达和电子设备都尚未配齐。 这艘被拍到的军舰,就是我国051级导弹驱逐舰的首舰,舷号:223。 决策新中国成立后,海军建设的方向是“空、潜、快”,驱逐舰并不在主要发展之列。尽管如此,海军依然在50年代用17吨黄金,从苏联换回4艘老旧的07型驱逐舰(愤怒级),被称为“四大金刚”。这个阶段,海军并没有自造驱逐舰的想法,主要原因是一没技术,二没钱。 展开剩余93%大舰当然好,可口袋里的铜板就那么几块,必须精打细算。 加装导弹后的07型驱逐舰 时间进入50年代末,这时国内已经逐渐拥有了自研中大型军舰的能力,并且在一个关键的时间节点——1957年,获得了苏联转让的56型(“科特林”级)驱逐舰的部分图纸和技术资料,包括动力系统TB-8型蒸汽轮机组的图纸资料和实物样品。 有了基本工业基础和苏联样品后,1962年海军提出:研制一种2500吨、航速大约40节,略强于07型的国产驱逐舰。 不过,这时国内正受到“大跃进”思潮的影响,而且科研部门对驱逐舰的生产规律认识不清、对建造的复杂性和艰巨性认识不足,一下子拿出了017、 017K 、016、 015等好几个方案,光是草图就多达十几种,但这些方案都严重脱离了当时的工业能力,均未获批准。 此时的中国,经济正处于最困难的时期,拿不出太多钱来研制新舰,因此论证工作很快就陷入停滞。 不过,项目虽然停了,但海军还是做了力所能及的三件事,为未来051级的研制打下了基础,如果没有这三项工作的先行,051能否顺利下水都是个问题。 1962年,海军投入800万元经费,开始了技术预研:第一,对苏联TB-8型蒸汽轮机进行仿制;第二,研制新型钢材——903型船钢;第三,设计“旋转式”反舰导弹发射装置。 苏联科特林级驱逐舰 经过一段时间的冷静思考后,海军和船舶工业系统重新调整方针,确定了“缩短战线、任务排队、确保重点”的方针,于1963年12月,重新规划了驱逐舰的研制计划,提出:以56型驱逐舰为原型,修正以前急于求成的错误,1975年左右定型一种适合国内工业水平、符合海军需求的驱逐舰。这就是后来的051型。 1966年8月,701所根据上级指导思想,对海军新驱逐舰的设计方案进行论证,提出了“甲、乙、丙”三个方案,供上级选择。三个方案均以苏联56型区逐渐为原型,加以修改、设计而成。 甲方案为导弹驱逐舰;乙方案为火炮鱼雷驱逐舰;丙方案也为导弹驱逐舰,但对舰体和上层建筑做大量改进,还计划使用新型号动力和推进系统来获得更高的航速。 海军经过研究后认为,乙方案过于保守,丙方案跨度过大,最终选定甲方案作为基本设计,并上报军委,希望尽快开始立项建造。 1967年4月,新驱逐舰的研制建造被列入了正式的发展计划中,名称正式确定:051型。 051内部 波折项目虽然确定,但“文革”此时已经开始,军委和海军的正常工作被迫停止,051型驱逐舰甚至未能及时上报审批。 除此之外,当时中央军委对051型驱逐舰的研制也提出了质疑。高层认为,对于沿海防御作战,现有的海军航空兵、鱼雷艇、导弹艇,完全可以胜任;在中近海区作战,似乎也可由常规潜艇和海军航空兵协作完成,建造3000多吨的驱逐舰,是否有这个必要? 在1967年海军和军委的各次会议、公文电报中,对于“驱逐舰是否有必要建造”的争论不时出现。这一争论,直接导致051的立项被搁置。 直到一年之后,项目才出现转机,这还是因为另一项国防重大项目的上马。 东风5 60年代后期,我国的洲际导弹项目正式开展。但洲际导弹的射程都在1万公里以上,而我国领土最大跨度只有5000多公里。按当时的技术能力,洲际导弹定型必须进行全程弹道实验。如果这样,我国的洲际导弹只能往远洋打。 这就带来一个问题:远洋船队在距本土5000公里以上的海域执行任务,必须有足够的护航力量。而当时我们的海军只有4艘07型驱逐舰具备这个能力。此外,伴随远洋船队的护航驱逐舰至少需要3艘。如果4艘07型驱逐舰被调走3艘,这就意味着北部海防瞬间空虚。 因此,新驱逐舰的建造必须提上议事日程,于是051起死回生。 当时海军表示,如果051马上立项,那么在1970年就可以开工5艘。当远洋船队起航时,这5艘舰应该可以完工服役,至少保证有三艘处于在航状态。 海军的意见上报后,又经过多次研究,051型驱逐舰的建造计划时间表终于通过:1970年前开建5艘,首舰交由大连造船厂建造。 航速快,是051的突出特点 困难重重当时,大连造船厂不仅要负责051的总装,还要承担30余项舰用设备的研制,并负责总结建造经验,编写施工技术标准,还要为后续上海、广州的其他造船厂建造051型,提供技术指导。 大连造船厂面临的情况是:边建造、边研制。 一方面:主动力装置由于海军的提早规划,已经完成了仿制;建造主船体所用的903钢材也已经试制成功。 另一方面:许多系统设备空缺,尤其是雷达电子和武器,不但没有定型,很多连研制单位是谁都尚未落实。 051级106舰 在文革动乱中艰难起步的051型驱逐舰,面临着舰体与舰载设备几乎同时开始研制,甚至有的设备还远落后于舰体的现状,要短时间内完成首舰的建造,难度可想而知。 在051型之前,中国建造的最大舰艇,是清朝末年的“平远”号装甲巡洋舰和民国时期的“宁海”号轻巡洋舰,它们的排水量都没有超过3000吨。而051型排水量有3000多吨,舰体全长达到了130米,与万吨级货轮相当。 大连造船厂在接到任务后,考虑到时间紧任务重,又缺乏足够的经验,因此临时调整了科室的职能,选派技术骨干与资深车间工艺员成立了一个“船研所”,把成员派到全国各地的分系统设计生产单位,查资料、看图纸,了解设计方案和分系统设备的生产情况。 在“船研所”进行了全国范围的大调研,并且研究了全部的技术细节和工程规划后,最终他们决定,在大连造船厂的1号船台试建一艘051型驱逐舰。 051后续舰都经历了各种现代化改装 从1963年制定计划开始,在经历了差不多6年的争论后,1968年12月,中国设计的第一艘驱逐舰终于开工。然而,随后的建造过程却非常不顺。 首当其冲的困难来自船体。 大连造船厂对于驱逐舰非常陌生,没有任何建造经验。而且051使用了新型的903型钢材、舰首装有球鼻艏,舰体中部安装有减摇鳍,这些都是从来没有碰到过的新设备。 在开始建造之后,大连造船厂在实际考察了总体结构后,结合当时的实际情况,将原设计图纸中的总段合拢方式,改为以第五底部分段为基准、向两端延伸的塔式建造法。 半年后的1969年6月,一号船台铺设首舰龙骨,开始进行船台施工。这时他们突然发现:某型号的船板屈服强度低于设计要求。 原来,按照903钢的技术规范,该船板应当采用正火工艺,但供货厂家却使用了不符合规范的回火工艺,导致强度不够。更严重的是,此时已经有一部分不达标船板安装就位。 六机部紧急召开会议商讨解决方案。在明确实验数据无误后,会议决定对已经安装在舰上的回火板做保留,但必须予以加固;在后续的建造中,钢板一律采用正火工艺。 好在这种型号的船板原设计厚度不大,已安装的数量也不多,对薄弱部位的加强加固,并没有造成太严重的舰体增重。从这件事我们可以感受到当年051诞生的艰辛。 经过两年的努力,在克服了技术难题、“文革”干扰、配套设备严重拖延等困难后,1970年7月30日,051型驱逐舰首舰终于顺利下水。 这是新中国自行建造的第一艘导弹驱逐舰,也是中国有史以来建造的最大水面战斗舰。 设备齐装耗时20年1970年12月25日,051首舰进行了第一次试航,1971年1月下旬开始,又进行了一系列试航实验。 在实验中厂方发现,右舵外侧舵板出现撕裂脱落、腐蚀严重的现象。在进入船厂进行补焊的同时,造船厂也对这一现象进行了研究。后来发现,这是由于螺旋桨根出现空泡,导致剥蚀。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,工厂决定对螺旋桨根部进行打磨、抛光,再开一些减压孔,经测试后空泡剥蚀现象彻底消失,后续建造的051级都沿用了这一工艺。苏联解体之后,我国从俄罗斯获得了一批旧档案和技术资料,这时才发现,051型驱逐舰的苏联原型56型驱逐舰,直到退役都没有完全解决这个问题。 051首舰——223舰 1971年12月31日,经过一年多的系泊实验和试航,051型首舰正式向海军交船。 不过,此时的051首舰(舷号223,1986年正式命名为济南舰)还只是一名“赤手空拳”的战士——作战所需的武器装备,大部分还停留在图纸阶段。当时舰上能够立即投入使用的武器,只有火箭深弹发射器和双联装高炮。 北约侦察机第一次拍到051首舰时,它的基本舰载武器:三联装“海鹰一”反舰导弹、双联130毫米主炮、双联57毫米高炮,均未安装。 不过,即使是这样一艘不能作战的军舰,也依然迎来了徐向前元帅、朱德元帅、西哈努克亲王的参观,海军迫切需要新装备的心情,由此可见一斑。 海鹰导弹上舰 为了使051尽快形成战斗力,海军与造船厂、科研部门一起,加快了后续协作。1972年3月14日,海军党委向国务院中央军委报告,建议组成051型驱逐舰的国家定型委员会,中央很快批准了这个报告。 定型委员会成立后,马上开始督促,验收各项分系统。 在051舰的各个分项中,定型最顺利的是动力系统。动力系统在试航中表现出优秀的可靠性,1974年7月就正式生产定型。但武器与雷达电子系统,在研制列装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要多得多。 051首舰安装了“海鹰一”导弹,仿制自苏联冥河反舰导弹,这种导弹在60年代就已经仿制成功,但导弹驱逐舰上需要的导弹指挥仪5A-1,直到1968年确定开始研制。 1972年,第一台样机研制成功,但测试中发现,指挥仪与舰上的反舰导弹制导雷达不协调,在数据处理过程中造成计算机输出结果不稳定,严重影响了系统工作。 海鹰导弹发射 直到1978年12月,5A-1指挥仪才逐渐成熟,并开始中海情实验。1979年1月,051型驱逐舰以32节的最高航速发射导弹,获得成功。 从1973年到1980年,5A-1型指挥仪进行了19次”海鹰一”导弹的发射试验,命中14发,指挥仪的工作基本正常,直到此时,该指挥仪才真正形成战斗力。 除此之外,困难最多的当属雷达和声纳。 雷达体系和声纳,都需要长期的技术积累、投入和理论研究,而这些当时中国都极为欠缺,只能依靠逆向仿制来解决问题,即使是逆向仿制,也要面临重重困难。 051型安装有当时海军最复杂的雷达系统,包括:一部515型舰用对空警戒雷达,一部354型对海低空警戒雷达,一部381型三坐标目标指示雷达,一部751型航海雷达,一部343型炮瞄雷达,两部57毫米炮瞄雷达,一部352甲型对海导弹攻击雷达,以及一部651甲型敌我识别器等。 515雷达 一直到首舰交付海军,上述雷达大部分还没有通过设计定型。在随后的20年中,雷达系统才逐步、渐次上舰,跨度接近20年。 雷达:1982年,515型雷达正式批准设计生产定型。1974年,1月354型雷达批准定型。1979年,343型130毫米舰炮炮瞄雷达批准定1988年,381甲型三坐标目标指示雷达批准定型。声纳:601型搜索声纳,1975年设计定型。654型攻击声纳,1978年设计定型。一直到80年代后期,381甲型雷达定型之后,051型驱逐舰的全部雷达和电子设备才真正齐装。此时距离051型驱逐舰项目上马,已经超过了20年,052型导弹驱逐舰已经开工建造。 笔者拍摄于051级133舰 虽然经历了这么多的磨难,但客观地说,作为中国制造的第一型驱逐舰,051型花了较长时间实现全部作战系统和雷达系统的定型,也在常理之中。 毕竟当时国内的技术储备非常差,又经历了文革干扰,这种情况下,一艘新舰所有系统如果如期交付,反而是不正常的。 在051的研制过程中,十几个单位、厂所,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完了全部过程,为我国军用船舶体系积累了宝贵的经验,从此之后,我国拥有了完整的海军舰艇研制、生产体系,这是051驱逐舰最大的意义。 后记:从2007年开始,服役30多年的051型驱逐舰开始逐步从中国海军退役。 2019年5月16日,109开封、110大连、134遵义、164桂林舰四舰同时退役;2020年6月29日,中国海军“珠海号”在南海舰队湛江军港正式退役;2020年8月28日,“湛江号”与“珠海号”一同举行退役仪式。 至此个人配资安全吗,051型驱逐舰17艘全部退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现役。(全文完) 发布于:北京市 |
股票配资平台交易 从技术上来看,美指周四上涨在104.65之下遇阻,下跌在104.05之上受到支持,意味着美元短线上涨后有可能保持下跌的走势。如果美指今天上涨在...
周一,三大指数仅道指微涨,标普500指数连续第二个交易日下滑。比特币继上周五首次突破7万美元大关后再创历史新高。白宫预计今年美国经济增长明显减速,通胀将继续维持...
股票杠杆倍数 今年以来,权益市场震荡调整,投资者风险偏好降低。在此市场环境下,众多投资者偏向于布局较稳健的债券型基金,作为资产组合配置的“压舱石”。 华泰保兴尊...
持有钴主题股票的申万菱信上证G60战略新兴产业成份ETF(510770)上涨2.24%,最新价报0.457元。截至上个交易日(7月18日),该基金近五个交易日净...
美畅股份(300861.SZ)1月11日晚间披露2021年年度业绩预告,预计业绩同向上升,2021年归母净利润预计6.84亿元-8.36亿元,同比增长52.11...